翡翠的裂、石紋、藏綹工與價值
【本文系外部轉帖】
翡翠的裂紋,分為外裂和內裂,一般的在表面,手指甲可以刮到的,稱之為外裂紋,對于翡翠本身倒沒什么影響,佩帶也沒有事,但是從價格上來說,有裂紋的會掉價很多,同時呢,雖然有裂紋不影響佩帶,但是佩帶的人心里感覺會不爽,HOHO。至于說磕碰或者摔,有沒有裂紋一摔都碎,因為翡翠的脆性很大,硬度大是耐磨,那種斷裂,就是豎著來一道的裂紋,那是最影響的,要是橫著的裂紋,還好些,至于內裂,就是一般稱之為紋理,常說的十玉九紋,就是指這樣的,也就是說,透光可以看到,但是表面是摸不到的,這樣的來說相對就是比較常見的一個現象,只要不是很長很大很明顯的內紋,那么相對來說價格上影響不會很大。
裂綹與雕刻的問題確實很復雜,如果要細細討論,真可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希望能夠理清賣家、買家、藏家的理維,更理性地對待去裂藏絡的問題。
一、無裂綹是相對的。作為致密的集合體,在長期的地質變動過程中出現裂綹很難避免,正所謂“十玉九有裂”。即便一塊翡翠一點裂沒有,其本身的體積也是有限的,它與同品質的、更大的、有裂的翡翠中相同體積的無裂部分的價值是一樣的。
二、去裂藏綹要有合理性。雕刻的意義在于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只要去掉的部分合乎整體的需要,那么雕去裂綹與雕去完好玉肉并無任何差別,對雕件的價值應當無影響。藏綹則表示綹還有部分在,只是被掩飾而看不出或不易看出,如合理并且是原生已復合的綹,適當扣減價值即可。
三、裂綹的破壞性是關鍵。一是對質量的破壞,二是對美觀的破壞。至于質量上哪些有
破壞性,哪些沒有破壞性,主要是分清原生與次生(后天),這個很多地方有,就不說了。
四、好的雕件具有比光貨更高的文化價值。翡翠的裂綹和俏色使雕刻成為東方的“舞臺”藝術,他逼迫著玉雕人在限制下不斷創新。并且他的題材、雕工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未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光貨絕大多數只能享受到稀缺性增值,而好的雕件將還能享受到文化性、歷史性的增值,因此個人認為在價格相宜的前提下,好的去裂藏綹作品實際上蘊含了很大的機會。
五、藏綹作品不能脫開價格評估。當前的一些評估,有點求全責備,以拍賣極品的要求脫離價格地進行評估,造成一些翠友不必要的惶恐,這個需要改善。
六、至于石紋,關鍵是個定義的問題,因為不具破壞性,用得合理應當就可以少減分、不減分甚至加分的。
翡翠裂是否具有普遍性
玉器商人有一句口頭禪:“無紋不成玉”。“玉無紋,天無云,玉有紋,身有銀!”,正如天上有云一樣,玉必然也有紋。
這句話具有一定道理,如用10倍放大鏡或肉眼仔細觀察一個玉鐲時,有些小小的玉紋(又叫玉筋)是不足為奇的,這些玉紋除有損玉器的美觀外,對堅固性是影響甚微的。
不少玉商都說這種“紋”,其實是天然的“微綹”,比絲還要細,但不是人為的,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影響質地堅結細密的翠玉,除非是造底的B玉和染色的C貨,因分子結構給逼開過。翠玉本身的分子的結構特性是呈纖維狀的,故放大看來似蒼蠅翅,實際上是細微的波紋,是細小的纖維結晶。玻璃料和塑料便沒有這些天然的紋存在,因為其
分子結構完全不同,并非纖維狀,故無紋。
有人以為“完美無瑕”的翠玉便沒有玉紋。事實上不是完全沒有,而是像“老坑玻璃種”的特級翠玉,結構非常細密幼滑,以致纖維狀微乎其微,使人看起來渾成一體而已!
深藏的或表面的玉紋,若一眼可以看出來,表示翠性大,質地沒有那么細密和上乘。
裂大多在開礦時產生,目測特點是有明顯的層面,在側光下尤其明顯。還有部分裂是在地質時代產生,除有層面特點外,在裂隙里明顯有與翠不同的雜質。
石紋是地質時代的產物,隨也是與主體不同的物質,但與裂的形態不同。它是在巖石運動和壓力下,被主體包裹,而且紋路大多蜿蜒流暢,不象裂那樣“硬”。同時,在光照下不見層面。手邊若沒有樣本,可以想象一下瑪瑙的水紋。
在石紋的地方,好工都要俏雕。俏得好,價自然要高,這里即有工價,更有技師藝術價值。
裂看工,紋看韻。大型擺件多粗料,多有裂,工好,活細,價不高,看著美觀,買來無妨。
這里只說隨身飾物。個小,有裂就不安全。外力是其一,其二是人的體液或浴液皂水等其他液體對裂里的雜質可能會有影響。結果不是“洗凈促碎”,就是被其他雜質代替,影響美觀。好工就是定要挖去裂,避免上述現象。挑選時,方法簡單:用光照,前后左右地照,不能看到節理層面,就是原本沒有裂,或好工已經遮綹了。
有紋不怕,怕的是韻味差。明顯的石紋出現在觀音、佛的面相上,怕白給也不會有人要的。若紋線出現在田園題材里的炊煙,或仙境里的彩云,就會人見人愛了。同樣是面相,出現在耶蘇身上,則更能體現其苦路歷程的悲壯。當然,對紋的欣賞是見仁見智的,不好一概而論。
挖臟遮綹,是技術活兒,是花件常見的工。最常見的是有無數葉子的粗豆地白菜,除非是觀音、佛這樣的“定制”活兒。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要看具體物件而論。
裂即綹,要用線條去遮蓋。假設深2mm,技師會若將其挖(遮)去,就是好工,若只挖了1mm深,剩下一半就不是好工了。由于有剩余裂隙,在外力下會有碎開情況,就不建議購買了。
關于這些缺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只是要求佩戴觀賞,要求不高,價格合適,美觀就可以了。第二種是收藏,這對翡翠的要求是要高些的,有缺陷的翡翠大都沒有收藏價值。
完美的應該就是戒面了, 但即使是這樣, 也很難找到一個沒有任何棉,不勻和黑點的戒面,而其它的翡翠, 完全是按石紋, 裂和黑灰雜的情況制作出了各種不同形狀的珠子和掛件, 在翡翠上多少會留下痕跡, 關鍵就是取決于藏者的心態, 不要把裂長在心里就好, 如果平時就追求完美, 那就盡早放棄, 當然, 這樣的結果, 可能會使你一直錯過喜歡的翡翠.
我們通常說的玉紋(在地質作用下已充分填充的前期裂隙?)與翡翠的生長紋(翡翠巖石總是趨向于順著壓力小的方向生長)區分開來。
什么是翡翠的瑕疵?瑕疵對翡翠價值的影響有多大
根據目測感觀,翡翠制成品可能存在這些現象:裂紋、裂綹、雜筋、石紋、石花、雜色、臟點、翠性等等。具體介紹如下:
A、裂紋:原石在搬運過程中受到摔跌,片料在加工過程中受到撞擊、成品不小心摔地上而發生的斷裂。裂紋一般是后天(次生)造成,以外裂橫紋居多,肉眼可見、中間沒有填
充物,指甲可刮及,有些很嚴重,有些很輕微。
B、裂綹:翡翠在長期復雜的地質環境形成過程中因為外應力的作用而發生的斷裂。裂綹一般是先天(原生)造成,以內裂縱紋居多,肉眼可見,中間有帶色(雜質)填充物,指甲一般不可刮及,有嚴重的也有輕微的。
C、雜筋:存在地子里,感覺象樹根、筋渣狀的雜色物,是翡翠在長期復雜的地質環境形成過程中參雜進去的雜質。雜筋是先天(原生)造成,肉眼可見,不是裂紋,有嚴重的也有輕微的。
D、石紋:翡翠在長期復雜的地質環境形成過程中因為外力的擠壓而發生的局部錯位,其顯著特征是翡翠地子里錯位處相鄰部分的結構不均勻,看起來象裂紋狀。石紋是先天(原生)造成,肉眼可見,不是裂紋,中間一般沒有帶色(雜質)填充物,有明顯的也有隱秘的,常見的冰紋就是石紋的其中一種。
E、石花:翡翠中常有的比地子的透明度稍差的呈團狀物,比較干巴塊狀的叫“石腦”,比較散碎的叫“蘆花”,狀似棉絮的叫“棉花”,細碎漂泊的叫“雪花”。
F、雜色:翡翠多少都具有顏色,顏色有大片的也有小點的。小面積或點狀的綠色、紅色、黃色,它們的存在可以使整個翡翠首飾更漂亮更有特點,稱為俏色;小面積或點狀的黑色、褐色、灰色等,它們的存在可以使整個翡翠首飾更難看更低檔,稱為雜色;點狀的黑色、褐色、灰色等也叫臟點。
J、翠性:翡翠是多晶體交織結構,晶面在光線的照射下會看到片狀閃光,行內稱為“蒼蠅翅”或者“沙星”,這是翡翠的重要特征。結構粗的翡翠(如豆種)翠性更明顯,結構細膩的翡翠(如玻璃種)的翠性不明顯。不同的人對與瑕疵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裂紋才算瑕疵,有人認為石花雜色也算瑕疵,也有人認為翠性(沙星)都算瑕疵。翡翠行業內基本認同裂紋、裂綹才算瑕疵。比較中肯的觀點是:裂紋、裂綹一定算瑕疵;翠性(沙星)一定不算瑕疵;雜筋、石紋、石花、雜色、臟點等如果程度較深足以影響原件的美觀就算瑕疵,如果程度較淺對原件的美觀沒有明顯的影響就不算瑕疵。注意了,瑕疵的存在多少會影響翡翠的價值,影響的程度深淺的順序一般是:裂紋、裂綹、雜筋、石紋、石花、雜色、臟點,比如帶嚴重明顯裂紋的手鐲幾乎當成廢品,帶輕微的石花雜色的手鐲對價值的影響有限。另外影響程度還與某種瑕疵本身的嚴重程度有關,比如說,相同種色的手鐲,一只有非常難看的雜色,另一只具有輕微的裂綹,那么帶裂綹價值可能比帶雜色的要高。
- 上一篇:鍍金的珠寶首飾會掉顏色嗎?如何預防呢? [2020/1/10]
- 下一篇:同樣大小、顏色、凈度的鉆石為什么價格不一樣? [2019/8/28]